試題1
現(xiàn)代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發(fā)展突破了馮 諾依曼的體系結構,主要表現(xiàn)在(1)。多機系統(tǒng)與多計算機構成的計算機網(wǎng)絡差別的主要特征是(2)。面向?qū)ο蟪绦蛟O計以(3)為基本的邏輯構件,用(4)來描述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組對象,以(5)為共享機制,共享類中的方法和數(shù)據(jù)。
(1)A.從順序執(zhí)行變成并行執(zhí)行
B.順序存取變隨機存取
C.順序執(zhí)行變分布執(zhí)行
D.內(nèi)存變高速緩存
(2)A.通信速度的差別
B.機器間的偶合程度的差別
C.機器數(shù)量的差別
D.運行速度的差別
(3)A.模塊 B.對象 C.結構 D.類
(4)A.類型 B.抽象 C.類 D.數(shù)組
(5)A.引用 B.數(shù)據(jù)成員 C.成員函數(shù) D.繼承
參考答案:A, B, B, C, D
試題2
傳統(tǒng)的交換機作為第二層設備,只能識別并轉(zhuǎn)發(fā)(1)地址,要支持VLAN間的通信只能借助于具有(2)功能的網(wǎng)絡設備。具有這種功能的設備有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當用路由器解決VLAN通信時,路由器得到一個VLAN包后,根據(jù)目的IP地址,獲得目的MAC地址及相應的(3),根據(jù)(4)將幀送往目的交換機端口。當用三層交換機解決VLAN通信時,由于交換機具有(5),交換和路由速度可以達到線速。
(1)A.IP B.網(wǎng)絡 C.協(xié)議 D.MAC
(2)A.三層交換 B.通信交換 C.信元交換 D.線路交換
(3)A. VLAN ID. B.端口 C.虛電路 D.信元
(4)A. MAC. B.IP C. VLAN ID. D.端口
(5)A轉(zhuǎn)發(fā) B路由 C.線路交換 D.直通
參考答案:D, A, A, C, B
試題3
SNMPv2增加了一個非原子的Get命令,可以做到(1),SNMPv2增加的Inform命令使得網(wǎng)絡管理的結構可以是(2)。SNMPv1的報文中除版本號和SNMP PDU外,還包括(3),在SNMPv2中在原PDU的基礎上增加了(4)信息。RMON2監(jiān)視(5)層的通信,
(1)A.允許返回部分的變量值 B.允許多次操作
C.允許使用批操作 D.只允許返回全部變量
(2)A.集中式 B.上下級 C.分布式 D.松散式
(3)A.數(shù)據(jù) B.用戶 C.口令 D團體
(4)A用戶 B.加密 C.認證 D加密和認證信息
(5)A.3層 B.3-7層 C.4層 D.7層
參考答案:A, C, A, D, B
試題4
RS-232標準在初期可以滿足人們的要求,但當人們要求以更高的速率傳送到更遠的距離時,需要有新的標準,RS449就是這個目的,它的標準規(guī)格中,RS422標準是平衡式的,傳輸一個信號用兩條線,邏輯信號的表示用(1),雙線傳輸?shù)暮锰幨?2)。X.21的接口(3)之間的接口,為兼容RS-232設備,制定了(4)。 X.21接口每根線上可以(5)
(1)A.正負5V以上 B.正負3V以上
C.兩條線的電平差 D.兩條線的電平
(2)A.冗余可靠 B.抗干擾能力增強
C.傳輸速率高 D.可并行傳輸信號
(3)A.MODEM和計算機 B.Modem和電話線
C.計算機和數(shù)字化端接設備 D.計算機和電話線
(4)A. RS-449 B.RS-423
C.X.75 D.x.21bis
(5)A提供多個功能 B.傳輸固定信號
C.提供某個特定功能 D.任意設定功能
參考答案:C, B, C, D, A
試題5
在網(wǎng)絡中使用的5類UTP作為傳輸介質(zhì),單段UTP的最長長度為(1)米,采用EIA568A布線標準時,可以達到的最高數(shù)據(jù)率是(2)Mbps.STP與UTP的主要區(qū)別是(3)。
一般而言,單模光纖比多模光纖的主要不同是(4),但為充分利用其容量,都可以使用(5),技術同時傳輸多路信號。
(1)A.100 B.185 C.300 D.1000
(2)A.1 B.10 C.100 D.1000
(3)A.地線 B.線的直徑
C.屏蔽層 D.防護層
(4)A.直徑小,容量小 B.直徑小,容量大
C.直徑大,容量大 D.直徑大,容量小
(5)A.TDM B.FDM C.WDM D.ATDM
參考答案:A, C, C, B, C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