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網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考研網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任汝芬:分析題答題技巧
掌握知識量最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答題技巧的不同可能使總分相差10到20分。政治的考研試卷中大題的分值占百分之六十,而實際上大題也是技巧性最強的題型。下面向大家介紹大題答題三步曲:
第一步:看完問題,回到材料分析,看下涉及哪些理論,哪些知識點,統(tǒng)統(tǒng)寫上去,只要有關聯的都寫上去,那些不敢確定有沒有關聯的有些猶豫的也寫上去,因為多寫是不扣分的,而少寫則要扣分。各個理論之間可用a,b,c。其實我們要記的東西就是這些理論和原理了,我們知道其實政治的理論是很簡短的,特別是馬哲與馬經部分。比如,涉及到物質與意識的關系這個理論,我們只需要寫“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而意識反作用于物質”,這樣就可以了。理論之間當然可以用些連詞來銜接這樣文字不會很生硬。縱如,“唯物主義認為”“我們知道”“而且”等等
第二步:寫完了涉及的理論和原理了,恭喜你,你一般得到這個問題差不多一半的分值。這個時候你就是聯系材料了,記住,材料是給你分析的,無論題目有沒有要求你按照材料,這一步工作你一定要做。第二步的工作就是用材料中的內容把第一步寫到的理論和原理再復述一遍,也可根據需要做適當的加工。做完第二步,你可得到七成,八成的分數了。
第三步:聯系實際,并結合自己的話再次論述和完整答案。有些問題本來就是要求結合實際的,沒有要求你也可以這樣做。第三步其實就是個人的發(fā)揮問題了,這個有一到兩成的分數。這三步做完應該就是比較完美的答案了,不漏知識點,十分可得八分以上。如果字跡清晰,并且條理清楚的話,就可能是滿分。
下面以最新真題為例
題目要求: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指定位置上。
34.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華佗是我國東漢名醫(yī)。一次,府吏倪尋和李延倆人均頭痛發(fā)熱,一同去請華佗診治。華佗經過仔細地望色、診脈,開出兩付不同的處方,給倪尋開的是瀉藥,給李延開的是解表發(fā)散藥。二人不解:我倆患的是同一癥狀,為何開的藥方卻不同呢?是不是華佗弄錯了?于是,他們向華佗請教。華佗解釋道:倪尋的病是由于飲食過多引起的,病在內,應當服瀉藥,將積滯瀉去,病就會好。李延的病是受涼感冒引起的,病在外,應當吃解表藥,風寒之邪隨汗而去,頭痛也就好了。你們病癥相似,但病因相異,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將藥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醫(yī)是我國寶貴的醫(yī)學遺產,強調辨證施治,華佗對癥下藥治頭痛發(fā)熱的故事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并分析其內涵。(6分)
(2)這個故事對我們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何啟示?(4分)
答案要點:
(1)華佗對癥下藥的故事涉及的辯證法基本范疇主要有: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范疇,它揭示和反映事物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在現實中因果關系的表現是多樣的。兩府吏生病,飲食過多、受涼感冒是原因,頭痛發(fā)燒是結果,是異因同果,F象和本質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表現和內在根據的一對范疇。本質決定現象,現象表現本質,人們可以通過現象認識本質。華佗通過望色、診脈認識了兩人發(fā)燒的不同原因,就開出了不同的藥方。(6分)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依據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要求我們具體分析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華佗對癥下藥的故事對我們的啟示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分清現象和本質,原因和結果的區(qū)別和聯系。(4分)
【解讀】 (1)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以及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理解和運用。
(2)華佗“對癥下藥”這個故事出自《三國志》中的《華佗傳》。
(3)第一問采取演繹分析法回答,首先回答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系。原因和結果中還可以回答因果關系的多樣性,有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同因異果、異因同果,運用這些原理分析華佗看病的故事。
第二問首先回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以及其理論依據: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闡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意義。
相關推薦:2010年考研《政治》模擬試題及答案匯總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