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所以人的因素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因素”的說法是錯誤的。
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它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加速或延續(xù)的作用。它不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因素。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是社會的生產方式。
92、“人類社會只有在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中才能存在和發(fā)展,所以地理環(huán)境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決定因素”的說法是錯誤的。
地理環(huán)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自然條件,它能對社發(fā)的發(fā)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對社會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會的生產方式。
93、“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一個獨立因素”的說法是錯誤的?茖W技術屬于生產力,但它不是生產力的一個獨立的要素?茖W技術只有滲透和物化在生產資料和生產者上,才能起到現實的生產力的作用。
9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因而他們活動不受社會歷史條件限制”的說法是錯誤的。
人民群眾只有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才能從事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他們的活動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認為人民群眾的歷史活動可以不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
95、“只有不斷變革生產關系,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的說法是錯誤的。不是在任何時候變革生產關系都會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
只有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fā)展要求、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時候,變革生產關系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而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時就不應該變革生產關系,而是應該注意保持生產關系的相對穩(wěn)定性。
96、“生產關系是一種客觀的物質關系”是正確的論斷。各種類型的生產關系都不是按照人們的意志任意構成或按照人們的愿望隨意選擇的,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的形式,它和生產力一樣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
它是人們在生產中形成的一種客觀的經濟關系、物質關系。
97、“階級是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的說法是錯誤的。國家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階級是同生產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的,是隨著私有制的產生而產生的。
98、“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動力”的說法是錯誤的。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而不是最終動力。階級斗爭是由社會基本矛盾決定,所以,社會基本矛盾才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最終動力。
99、“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存在,因此,社會生產力越發(fā)達,社會意識也就越先進”的說法是錯誤的。
此話前提是正確的,但得出的結論不對。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的發(fā)展水平同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100、“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的原理”的說法是錯誤的。
101、“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所以人的因素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因素”的說法是錯誤的。
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它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加速或延續(xù)的作用。它不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因素。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是社會的生產方式。
102、上層建筑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當上層建筑為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起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反之,則相反。
103、區(qū)分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及每一社會形態(tài)的始終,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在一定階段的集中體現,具有階級性,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也不同。
104、現代社會知識的作用日益突出,,但這沒有也不可能改變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基本事實,因為科技的產生要以物質生產的發(fā)展為基礎,科技社會作用的發(fā)揮,離不開與物質生產的結合,科技的發(fā)展也需要以物質生產的發(fā)展為前提。
105、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唯一創(chuàng)造主體,但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不是隨心所欲的,要受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
106、個人(包括歷史人物)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但由個人組成的群眾則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是因為個人與群眾的關系,實質上是部分與整體關系的體現。
107、歷史唯物論是歷史一元論,不是歷史多元論,是物質生產決定論,不是精神意識決定論。
108、不要混淆歷史觀的核心問題與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歷史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問題。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109、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具有客觀性,生產力是客觀力量,生產關系是客觀關系。經濟基礎是社會的物質關系,上層建筑(思想、政治)是社會的思想關系。
110、區(qū)分生產方式的構成、社會形態(tài)的構成、社會文明的構成、社會基本結構的構成。
生產方式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社會形態(tài)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社會文明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構成;社會基本結構由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構成。
111、“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的命題,對當時的反封建斗爭有啟蒙意義。但其實質上是利己主義的價值觀,我們要反對這種價值導向。
112、“世界何者,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則無世界”。這是梁啟超的歷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113、“在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話中的“謀事在人”承認人的能動作用,但“成事在天”則帶有宿命論和唯心史觀的色彩。
114、“個性自私”觀點的錯誤在于違背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科學論斷。
115、戰(zhàn)國時期鄒衍認為,歷史朝代的更替和變遷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順序進行的,史稱“五德始終說”,這種觀點屬于歷史循環(huán)論的錯誤觀點。
116、關于人的價值觀問題,存在主義者薩特認為人的價值在于自由,它是通過人的“自由選擇”實現的。
這種觀點拋棄了人的社會屬性,離開社會和集體來談個人,離開社會歷史規(guī)律來談自由,宣傳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堅持了抽象的人的價值觀。是不科學的看法。
117、“人性善”、“人性惡”、“人性有善有惡”、“人的本質屬性是理性思維”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在社會中形成”。
118、哲學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是不同范疇的概念。哲學的“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即掌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和本質;而政治的“自由”是針對紀律而說的。哲學上的“自由”指導政治的“自由”。
119、“人的本質是由世界觀決定的”說法是錯誤的。人的本質不是由世界觀決定的,而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tài)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jié)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