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自學考試網絡課程免費試聽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自考論壇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重商主義關于國際貿易的基本觀點是( )
A.貿易的利益是“零和”的,主張貿易自由
B.貿易的利益是“零和”的,主張貿易保護
C.貿易的利益是“非零和”的,主張貿易自由
D.貿易的利益是“非零和”的,主張貿易保護
2.在比較利益模型中,兩種參與貿易商品的國際比價( )
A.在兩國貿易前的兩種商品的國內比價之上
B.在兩國貿易前的兩種商品的國內比價之下
C.在兩國貿易前的兩種商品的國內比價之間
D.與貿易前的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內比價相同
3.國際貿易新理論有( )
A.絕對技術差異論 B.生產要素稟賦論
C.相對技術差異論 D.重疊需求貿易理論
4.根據克拉克收入分配原理,在投入生產的資本和勞動力兩種生產要素中,當勞動力的投入不斷增加而資本投入不變時,勞動的邊際物質產品線以下、工資水平線以上部分為( )
A.勞動的收入 B.資本的收入
C.勞動和資本的收入之和 D.生產者剩余
5.屬于“悲慘經濟增長”的國際貿易產品一般認為是( )
A.工業(yè)產品 B.初級產品 C.半成品 D.資本品
6.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提出者是( )
A.弗農 B.小島清 C.赤松要 D.鄧寧
7.不屬于出口補貼的政策措施是( )
A.出口信貸 B.減免公司稅 C.現金補貼 D.退還間接稅
8.最靈活方便的一種保護貿易措施是( )
A.關稅 B.進口配額 C.自愿的出口限制 D.苛刻的技術標準
9.關稅同盟給參與國帶來的動態(tài)效應包括( )
A.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向效應 B.貿易轉向和競爭效應
C.大市場效應和競爭效應 D.貿易創(chuàng)造和大市場效應
10.國際卡特爾是以獲取高額利潤為目的的( )
A.國際寡頭壟斷組織 B.國際自由競爭組織
C.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 D.國際非盈利組織
11.關于降低關稅水平,世界銀行推薦的方法是( )
A.等比例地降低所有商品的關稅水平 B.等比例地削減某個指標之上的高關稅
C.較大幅度地削減較高水平商品的關稅 D.“蛇腹式”削減關稅水平
12.目前,世界貿易組織中絕大多數的成員國是( )
A.發(fā)達國家 B.發(fā)展中國家
C.社會主義國家 D.體制轉型國家
13.在國際清算中,進入外匯市場兌換貨幣的公司和個人,并不是直接進行外匯交易,而是委托進行兌換,委托對象是( )
A.外匯經紀人 B.商業(yè)銀行 C.中央銀行 D.外匯市場
14.在其它條件一定的情況下,一國國際收支順差將會導致本幣幣值( )
A.上浮 B.下浮 C.不變 D.上下浮動
15.不屬于國際收支統(tǒng)計貸方項目的內容是( )
A.本國居民海外投資收入
B.外國居民在本國旅游支出
C.本國居民接受的饋贈、賠償和其它單方面轉移
D.本國居民向外國進行的投資
16.根據著名的馬歇爾—勒納條件,通過貶值改善貿易逆差的一個基本條件是( )
A.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 B.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小于1
C.進出口需求彈性的絕對值大于1 D.進出口需求彈性的絕對值小于1
17.在國際收支的吸收分析中,如果考慮到外國收入的影響后,本國外貿乘數與未考慮外國收入影響時的外貿乘數之間的關系是( )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等于后者
C.前者小于后者 D.無法確定的
18.在開放條件下,一國國民收入均衡水平取決于國內消費、國內投資、國內政府開支以及( )
A.國內進口 B.國內出口
C.國內凈出口 D.國內凈資本流出
19.假定一國邊際消費傾向為0.7,邊際儲蓄傾向為0.2,邊際進口傾向為0.1,則該國的外貿乘數為( )
A.10 B.5 C.4 D.3.3
20.甲、乙兩國貨幣實際匯率的決定因素,除名義匯率外,還包括( )
A.甲國貨幣購買力 B.乙國貨幣購買力
C.兩國利息水平 D.兩國相對物價水平
21.緊縮的貨幣政策從外部平衡看,將引起( )
A.需求下降 B.利率上升
C.資本內流 D.物價水平下降
22.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當失業(yè)和國際收支逆差并存時,政府運用的政策搭配是( )
A.松財政,松貨幣 B.緊財政,松貨幣
C.松財政,緊貨幣 D.緊財政,緊貨幣
23.屬于直接融資的方式是( )
A.取得世界銀行貸款 B.取得商業(yè)銀行貸款
C.對外發(fā)行債券 D.取得外國政府貸款
24.布雷頓森林體系就其匯率制度本質看,它執(zhí)行的是( )
A.固定匯率制 B.浮動匯率制
C.盯住匯率制 D.管理匯率制
25.近代的勞動力國際流動開始于( )
A.歐洲 B.美洲 C.亞洲 D.非洲
相關推薦: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市場營銷學試題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