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主體教育觀的內涵是什么?
32.試述贊科夫發(fā)展性教學理論的教學原則。
33.試述學術中心課程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34.簡述隱性課程的特點。
35.建構主義認識論的內涵是什么?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試分析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及其特征。
37.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各有哪些特征?兩者關系如何?談談當前我國教育實踐中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方面的現(xiàn)狀。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
38. 一位教師在講授《植物的果實》一課時,課前曾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是果實的帶到教室里來。學生帶來的有梨、蘋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蘿卜等。上課一開始,學生就對胡蘿卜是不是果實,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氣氛異常活躍。教師因勢利導地指出:“當你對一個事物拿不準的時候,你就拿一個和它類似的東西和它比較,看它們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問道:“它們有哪些東西相同?為什么它們是果實呢?
“都能吃!币粋學生回答。
“能吃。對,但不一定所有果實都能吃!苯處熣f。
“都是樹上長的。”又有一個同學說。
“蘋果和梨都是樹上長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實都長在樹上,花草也有果實。”教師說。
“都是開完花結的果。”又有一個同學說,教師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兒”——一個學生猛然想起,脫口而出。
“是嗎?那就要觀察它們的構造了!苯處熣f:“好,切開來研究研究!
切開后,教師問:“那核兒是什么?知道嗎?”“是種子!蓖瑢W們回答。
教師:“它的內部構造都有種子,種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種子以外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币粋同學答。
這時,教師總結:“對,平常我們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層叫皮,但科學的叫法,把種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們都知道開花結果,果實都有兩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種子。是不是果實,主要看里面有沒有種子。又問:“胡蘿卜里面有沒有種子呀?”
“沒有種子,不是果實。”學生回答。
試闡述以上這個案例運用了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基本內涵是什么?結合材料分析這種教學方法有何價值?運用這種教學方法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相關推薦:考試吧:2010年7月自考試題及答案發(fā)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