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會計師考試《經濟法》科目
第一章 法律基礎知識
知識點六、法律行為理論
·法律行為制度
法律行為理論
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除民事法律行為外,還包括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不強調行為的合法性,因此,并非一切民事行為都是民事法律行為。
而下面我們所講的法律行為則指的是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行為。
(一)法律行為的概念與特征
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設立、變更或終止權利義務的合法行為。本書所說的法律行為是指民事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與其他行為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將意欲達到某種預期法律后果的內在意思表現(xiàn)于外部的行為。
2.以設立、變更或終止權利義務為目的。是主動、自覺、自愿的行為。
3.是一種合法行為。
(二)意思表示
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核心,理解法律行為必須以意思表示為切入點,意思表示的表示方式一般采用明示方式。但在特定情況下,當事人的默示狀態(tài)也構成意思表示。如《繼承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這里的"沒有表示"實際是一種默示狀態(tài)。
意思表示可以分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完成時就產生法律效力,如遺囑、拋棄動產等行為。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還可以分為對話的意思表示和非對話的意思表示。對話的意思表示到達對方,處于客觀上可以了解的時候發(fā)生效力。而非對話的意思表示,根據(jù)我國法律的要求,采用到達主義。如債務免除、授予代理權、合同解除等。
如果意思表示由表意人通過傳達人傳達的,則由于傳達人沒有轉達或者推遲轉達意思表示的風險,由表意人承擔。另外向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發(fā)出的意思表示,通常必須到達其法定代理人時才能生效,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夠獨立作出的法律行為除外。
相關推薦: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