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包括兩個層次,八個要求。分別為:
首要的質量要求: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
次要的質量要求:實質重于形式、謹慎性、重要性、及時性。
注意:以上“首要”和“次要”的劃分,借鑒了國際準則內容,我國準則中并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
一、可靠性
從財務目標的角度來看,可靠性要求來自于受托責任的目標。
可靠性要求企業(yè)應當以實際發(fā)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可靠性的具體要求:
1.以實際發(fā)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如實地進行反映;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平衡原則的前提下,保證會計信息的完整性;
重要性是會計信息門檻,只有具有重要性的內容才被納入會計核算體系。成本與效益平衡原則亦借鑒于國際準則,其屬于會計信息的重要約束條件,即會計信息并不是越真實、越可靠、越客觀,就越好、質量也并不更高。如果付出很大代價,確保了信息的真實,但無助于投資者決策,此舉就是無意義的。
3.會計信息應當是中立的、無偏的。
二、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尤其是投資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yè)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應用】從可靠性和相關性角度,對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進行比較
公允價值更多體現相關性,而歷史成本更多的與可靠性相聯系。會計準則之所以長期堅持歷史成本為主導計量原則,就是因為其可靠、可以進行驗證、并且存在依據。而公允價值日益被強調,是因為報表使用者希望看到與決策更加相關的某個時點資產負債的真實價值。這也是除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外,還存在公允價值、現值等其他計量屬性的基礎。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不能模糊不清、不能晦澀難懂,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拓展】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可理解性有明確的要求:報告使用者應具備一定的素養(yǎng),符合此條件者,都可以理解報表所提供的信息。
可理解性實際是當今會計面臨的重大問題,怎樣將專業(yè)的會計信息提供給社會大眾、非財會人員,使之對其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顯得尤為重要。未來會計發(fā)展方向,就是要求以大量報表附注、非會計語言在財務報告中表達會計信息。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具體包括下列要求:
1.縱向比較:同一企業(yè)不同時期的會計信息要具有可比性。同一企業(yè)對于不同時期發(fā)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如果隨意變更,會導致不同期間的會計信息不可比。但如果符合會計準則的要求,也可以變更,即:法律和會計準則等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要求變更,或者變更會計政策能夠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
【應用】每股收益的計算。
2.橫向比較:不同企業(yè)的會計信息要具有可比性。不同企業(yè)發(fā)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guī)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即:對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不同企業(yè)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以使不同企業(yè)按照一致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基礎提供有關會計信息。
【舉例】浦發(fā)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的每股收益,都是在同一會計準則的基礎上計算的,如果每家銀行依據自己的做法確定計算每股收益的方法,投資者看到的每股收益就沒有意義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