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200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大綱預測 |
第 2 頁:國家公務員考試的難點、重點以及最新的消息 |
第 3 頁:應該注意哪些報考事項和報考消息 |
第 4 頁: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這門考試的特點、要求、答題方式 |
第 5 頁:申論考試內(nèi)容和特點 |
第 6 頁:復習方法建議 |
第 7 頁:答題過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項可以得更多的分數(shù) |
主持人:現(xiàn)在考試也即將進行了,考生比較關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說,如何在最短時間內(nèi),進行更有效的復習。趙老師是不是給考生就復習方法提出一些建議?
趙同勤:應該說,公務員考試相對其它的考試殘酷性更強,因為它的錄取比例是比較低,實事求是講,是這樣。
最近這幾年是37、38:1的比例,有這么高的淘汰率,就需要我們應試者有一種心態(tài)。我常常這樣要求大家,就是志在必得,不能對這種考試抱著試一試或者碰碰運氣,我們應該拿出一個詳細的準備計劃,或者制定一個長期的計劃,來應對這種考試,當從現(xiàn)在到考試,還有兩個月的時間,應該如何考,如何復習和準備,我提出這幾點建議:
第一,對行政測驗和申論來講,我想要注意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了解試題類型。如果是第一次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考生,一定要把歷年的試題好好的看一看,研究一下,看看這幾年主要考查的試題類型是什么,哪種類型是考試當中必然要出的,哪種是已經(jīng)不出的,另外通過類型的理解,來積累解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這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第二,拓展相關的知識。當你對這些試題的類型基本了解和把握以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哪方面比較欠缺,或者還需要補哪些方面,我們要利用這個時間,來找到相關的書籍,從相關專業(yè)的角度來進行補充和完善。這一點,我覺得還是至關重要。
第三,作為行測,要加大集中的訓練。有一部分學生綜合素質比較高,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需要通過訓練提高解答和答題的速度,所以我覺得要求大家要有針對性訓練,要體現(xiàn)這兩個方面:一個先做專項練習。比如,我先做數(shù)量關系,我把所有各種題的類型規(guī)律都掌握透了,或者再做語言理解與表達,這部分也掌握透了。第二做綜合練習。就是說,一套題一套題做,這樣的話,訓練自己的思維方式快速轉變,能否從邏輯思維方式中一下轉變?yōu)楦行运季S方式。
第四,要注重交流與切磋。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學文科的人,對某些邏輯思維比較欠缺,可以找一些理科的學生進行多交流一下,因為這種方法,我認為幫助比較大。這是行測的四個準備環(huán)節(jié)。
另外申論,我想申論也應該有這么幾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關注社會問題,我覺得主要是關注問題的性質、問題的層次、問題的解決措施和問題的特點。你就不要把事件本身給予過多的關注,很多考生要注意,因為如果只關注事件本身,可能是新聞性的報道,你能不能把它提煉成某一方面的問題,能不能把它上升到一個政府的職能問題,能不能站在政府的角度考慮它解決的全方位的問題,這非常重要。
第二個,了解相關的方策。申論的寫作問題,剛才談到,所給定的材料都是社會熱點問題或者社會問題,而這個社會問題往往是政府所著力要解決的問題,所以了解國家的方策,有助于拓展我們解題思路。
昨天晚上我看《新聞調(diào)查》,報道清理黨政機關違規(guī)樓的新聞調(diào)查,我看以后,深受觸動。因為這反映了,在目前我們國家黨政機關違規(guī)建設一些豪華辦公樓和樓堂館所的形式有哪幾種,造成的危害有哪些,產(chǎn)生的原因有哪些,國家對此又怎么進行治理的,我覺得說得非常全面。我覺得這類的節(jié)目對我們觀察問題、啟發(fā)思維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三個,一定要明確申論的寫作規(guī)范性要求。我們講寫作對具體的文章是沒有,但是大致還是有的。申論的寫作不是高考的材料作文,不能寫成單純的議論文,一定要站在政府角度,用簡潔、條理、規(guī)范、準確的語言方式進行這樣一種表達。所以它是以什么表達形式,是以說明為主,兼有記敘和議論的綜合表達方式,這種寫作規(guī)范確實需要我們通過多看、多練才能夠有所感觸和體悟。
最后還要加大申論的寫作訓練。我覺得很多學生,申論得不高分,其中就是眼高手低,看似答案簡單,但是自己做起來卻往往非常難,為什么?就是缺乏這方面的訓練。
我認為在兩個月時間里,每周練兩到三遍申論的材料題,訓練自己寫成相對規(guī)范的一個格式要求。這樣的話,在考場上,才能有話可說,知道怎么說,從哪方面說,說起來才是頭頭是道,才可以符合準公務員角色,所以才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成績。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