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婦女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歷史,可以發(fā)現女權主義對其具有深刻的影響。女權主義在現代又稱女性主義,它既是一種社會運動,更是一種隨著西方女權運動興起而逐漸形成的婦女爭取自己的權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會思潮。按照女性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及特點,可以將其劃分為十大流派,它們是: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激進女性主義、女同志理論、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生態(tài)女性主義、后現代女性主義、后殖民女性主義,本節(jié)只是選擇其中主要的理論流派予以簡略介紹。
一、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不僅在時間上是所有女性主義流派的起點,而且,在理論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發(fā)點或修正和改造的對象。18世紀歐洲的女性主義者因為受新資產階級男人反抗君權的啟發(fā)而開始質疑男權的神圣性。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有:18世紀英國的烏絲東奎芙特(Mary Wolstonecraft)、19世紀美國的芙樂(Margaret Fuller)、19世紀英國的米爾(John Mill)、當代美國的傅瑞丹(Betty Friedn)。
烏絲東奎芙特最著名的女性主義的著作是發(fā)表于1792年的《為女權辯護》。烏絲東奎芙特認為女人和男人一樣具有理性。如果說現實生活中的女人顯得較無理性或成就較差的話,那是因為女性被剝奪了受教育與向外發(fā)展的機會。因此,烏絲東奎芙特主張女性要發(fā)展理性,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人格,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標是做一個理性的人,而理性的實踐則是透過妻子與母親的身份來達成。
芙樂同樣積極地擁護女性的個人權利,不過,她不只是主張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里的權利,更進一步強調女性有追求內在自由的權利。所謂的內在自由,包括心靈的充實、智力和知識的成長、理性與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她認為母親職責是女性生活的部分而非全部,女性必須超越特定的家庭關系而去追求自我成長,但這種女性自我成長的目的并不是要成為一個稱職的妻子與母親,而是為了她自身的豐富與充實。
米爾是英國十九世紀自由主義健將,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一書中,集中地闡述了他的女性權益的觀點。米爾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關系猶如主人與奴隸的關系。現代社會就是人們有遷徙的自由、選擇職業(yè)的自由,以及改善生活的機會。但是對已婚婦女而言,她卻沒有這些現代男人享有的自由。米爾將政治哲學中公共領域的契約概念擴充到婚姻關系,認為婚姻契約必須經由當事人同意,在平等的條件下訂定共同生活的方式。契約精神就是自主與自我決定,婚姻契約使女性不會在違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況下結婚。米爾主張女性應有一技之長與經濟獨立的能力,這樣才不會為了長期飯票而無奈地走進婚姻。米爾由此進一步主張應該解除就業(yè)市場上對女性的各項限制。他從自由競爭的觀點指出,如果女性的能力果真不如男性,那么不勝任的女性就會在競爭過程中被淘汰,不需一開始就排除女性競爭的機會。而如果女性的能力勝過男性,那么開放機會給女性就會給社會帶來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從而使社會運作更有效率。
作為一個當代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傅瑞丹繼承了18世紀以來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同時又更加強調女性在公共領域的參與。因此,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一書中,首先對女性的家庭角色展開銳利的解析與批評。傅瑞丹指出父權社會的文化機制竭盡所能地塑造一個幸福的家庭主婦形象,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與婚姻關系。然而這個理想形象,只是個迷思。由于家庭結構本質上缺乏酬賞制度,再加上日復一日地重復同樣瑣碎的工作,受過教育的現代女性并不能從家庭主婦的角色上得到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為了發(fā)揮自我潛能,婦女必須和男性一樣從事公共領域的活動。故此,傅瑞丹鼓勵女性放棄以家庭主婦的形象作為自我認同,不過,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實質上放棄家庭生活,而是在事業(yè)與家庭間取得平衡。
對整個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基本觀點可以作一個進一步的概括,它的主要思想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男女不平等的分析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女性因其性別而遭受歧視,不管她個人的能力與條件如何,性別本身就使她在受教育、就業(yè)、參政等各方面遭受不平等對待。
女性在就業(yè)市場上同樣受到的歧視,這與女性的家庭負擔息息相關,照顧小孩與料理家務被視為是女性的本分,而法律上的不平等更強化了女人對婚姻與家庭的依賴。女人進入婚姻且養(yǎng)兒育女并非女人自愿如此,而是文化上的制約再加上社會結構剝奪了女人往其他方面發(fā)展的可能性。男女有別的性別分工體系其實包括了對女性的歧視與限制,違反了自由主義的自由、平等、理性的基本精神。
十八世紀以來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主要目標是鏟除形式上、法律上的男女不平等。而二十世紀后半葉以來的婦女運動則進一步透過法律來矯正歧視的現象。不同階段的婦女運動的訴求可以用女性主義與法律的各種關系來表達。概括說來,可分為下列四種關系。
(1)廢除歧視性的法律:法律本身如果包含明確的性別不平等,則需要加以修正或干脆廢除。
(2)中性法律:法律的制訂及實施必須無視于性別之分,男女一體適用,不能因性別給于差別待遇。
(3)制訂反歧視法:以法律力量明文規(guī)定不得有性別歧視。
(4)以法律加速性別平等的推行:政府機構以及與政府有關系的民間企業(yè)在招募員工時,如果應征者條件相似,應該優(yōu)先雇傭女性或少數民族。
可見,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政治訴求逐漸從中性、無性、無視于性而走向以女性為主體,一步步擴大政府的職權,利用法律來主導平等的實現。
早期女性主義認為家庭是女性生活的重心,并不特別鼓勵女性在公共領域直接與男性競爭。當代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則提倡女性積極加入工商業(yè)、教育、政府官僚系統(tǒng)、議會政治等社會的主流機構,認為具有競爭性及酬勞的工作,才能刺激女性的潛能并滿足其成就感。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