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認知模式 |
第 2 頁:體諒模式 |
第 3 頁:體諒模式 |
第四節(jié)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實際上是在德育實施過程中道德與德育理論、德育內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徑的組合方式。當代最具影響的德育模式有認知模式、體諒模式、社會模仿模式等。大體上說,認知模式重知,體諒模式重情,社會模仿模式重行。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里如何促進學生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的發(fā)展,是當代學校德育亟待解決的難題。而道德教育的認識模式、體諒模式、社會模仿模式恰好為我們解決這類難題
一、認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它是由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國學者科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前者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理論建設上,后者的貢獻體現(xiàn)在從實踐上提出了一種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該模式假設人的道德判斷力按照一定的階段和順序從低到高不斷發(fā)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進兒童道德判斷力的發(fā)展及其行為的發(fā)生。它要求概括兒童已有的發(fā)展水平,確定德育內容,運用沖突的交往或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等方式,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接觸和思考高于他們一個階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學生認知失衡,引導學生在尋求新的認識平衡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斷的發(fā)展水平。這一學說的特征有:①人的本質是理性的,因此必須利用智慧達到對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建構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②必須注重個體認知發(fā)展與社會客體的相互作用,因此人的道德理性并非天賦或外界規(guī)則的直接灌輸,而是主客體在實踐的過程中互動的結果;③注重研究個體道德認知能力的發(fā)展過程,強調按道德認知能力發(fā)展的要求進行學校道德教育,選擇內容和方法。
(一)理論假設
1.道德發(fā)展論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理論確切地說是道德判斷發(fā)展理論,關于道德判斷他提出了如下重要假設:
、俚赖屡袛嘈问椒从硞體道德判斷水平。道德判斷有內容與形式之別。所謂道德判斷內容就是對道德問題所作的‘‘該’’或“不該”、“對”或“錯”的回答;所謂道德判斷形式指的是判斷的理由以及說明過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個體道德判斷水平。
、趥體的道德判斷形式處于不斷發(fā)展之中。沖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于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fā)展。第一,道德發(fā)展是學習結果,這種學習不同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第二,道德的發(fā)展有賴于個體的道德自主性。道德不可能從外部強加于人,而是個體內部狀態(tài)與外界交互作用的產物。第三,沖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于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fā)展。
2.道德教育論
道德教育旨在促進道德判斷的發(fā)展及其與行為的一致性。該模式強調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進學生的道德判斷不斷向更高水平和階段發(fā)展,其次在于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與行為的一致性。
道德教育奉行發(fā)展性原則。該原則根據(jù)兒童已有的發(fā)展水平確定教育內容,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接觸和思考高于其一個階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贊成學生認知失衡,引導學生在尋求新的認知平衡之中不斷地提高道德判斷水平。
根據(jù)發(fā)展性原則,認知性道德發(fā)展模式實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①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發(fā)展水平;②運用道德難題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認知失衡;③向學生揭示比他們高一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④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動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⑤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
(二)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
1.道德兩難問題及其設計
所謂道德兩難,指的是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guī)范兩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問題。它除了可以用于測量兒童的道德判斷的發(fā)展水平,還具有非常特別的教育意義。首先,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以促進兒童的道德判斷力的發(fā)展。其次,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們更加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規(guī)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沖突。再次,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提高學生在道德問題上的行動抉擇能力。第四,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深化學生對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作為教材的道德兩難情境的設計,根據(jù)道德兩難的特點及學生實際情況,道德兩難情境的設計要遵循以下要求:①設計的情境必須是真實的或者是可信的,尤其對學生而言,還必須是學生能夠理解的;②設計的情境必須包含兩條道德規(guī)范,而且只包含兩條道德規(guī)范;③涉及的兩條道德規(guī)范在設計的情境中必須發(fā)生不可避免的沖突。
道德兩難問題的素材。一般有三種來源:①虛構的道德兩難故事;②以學科內容為基礎的道德兩難問題;③真實的或實際發(fā)生的道德兩難問題。
2.道德討論中的引入性提問
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可分為起始階段和深入階段,與之相應,教師的提問也可以分為“引人性提問”和“深人性提問”!耙诵蕴釂枴钡牟呗园褞熒M對道德爭端的討論,并不斷地發(fā)展學生的道德意識;“深入性提問”的策略,重在可能引起道德推理結構性變化的討論因素。
教師在討論引入階段中的作用有:①確保學生理解所要討論的兩難問題或難題;②幫助學生正視難題所固有的道德成分;③引導學生闡明自己所作判斷的基本理由;④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各自不同的理由。
“在引人性提問”時,教師可采用的策略有:①突出道德爭端;②詢問“為什么”的問題;③使情境復雜化。
3.道德討論中的深入性提問
當學生闡明自己對道德兩難問題的立場和理由之后,小組討論才有可能真正開始。為了使學生深入地進行討論,提問的策略應當做出相應改變,促使學生努力應付各種相互競爭的主張和相互對立的理由。有四種深入提問的策略:升華性問題、突出相鄰階段的論點、澄清與總結、角色扮演問題與策略。
(三)簡要的評論
1.認知模式的缺陷
該模式的不足在于:①太過于強調認知力的作用,忽視了對道德行動的研究,而后者對德育來說才是最重要的;②強調了道德判斷的形式而忽視了內容的作用;③階段理論有缺陷;④在批評傳統(tǒng)德育靠機械重復訓練的作法時卻完全排斥了道德習慣的作用。
2.認知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該模式的特色在于:①提出以公正觀發(fā)展為主線的德育發(fā)展階段理論,通過實證研究,做出了完整的理性闡述;②建構了較為科學的道德發(fā)展觀,提出智力與道德判斷力關系的一般觀點;③是通過實驗建立了嶄新的學校德育模式,如新蘇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圖德育模式等,提出課堂道德討論法、公正團體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過程,重新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和學校德育的功能。
它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在于:①科爾伯格對于道德判斷發(fā)展六個階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國的國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總的說是可信的,值得進一步研究和發(fā)展。可根據(jù)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對科爾伯格的研究進行修正。②發(fā)展性原則在我國學校的知識教學中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但在德育上還沒有更多的研究和展開。如果承認學生是處于發(fā)展中的個體,就必須基于學生的發(fā)展水平進行教育,促進學生的逐步發(fā)展。③我國學校在系統(tǒng)地傳授道德知識方面頗有心得,但在提高學生道德思維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辦法。認知性道德發(fā)展模式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鑒。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